干部管理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
——一些地方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些地方坚持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制定战略规划,系统谋划部署。黑龙江出台《干部储备培养和使用工作规划(2022—2026年)》,以干部队伍梯次建设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采取工程化、项目化的措施,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储备、培养锻炼、统筹配备、管理监督和责任落实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湖北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常态战略培养计划”,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五年行动方案》。吉林实施年轻干部“314151”工程,推动年轻干部工作实现任务上由“满足当前基本选人用人需要”向“重视战略发现培养选拔”转变,重点上由偏重于“用”向统筹“选育管用备”转变,方法上由“粗放运行”向“精准科学组织实施”转变。杭州市着眼未来5到10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需要,延伸年轻干部培养链,面向35周岁以下年轻公务员实施“助跑行动”,着力培养储备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浙江嘉兴市实施“5年5000新秀”计划,明确5年内常态化配备5000名左右年轻干部,做好源头储备工作。青岛市组织实施年轻干部战略储备“1515”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储备一批40岁左右正局级干部、40岁以下副局级干部、35岁左右正处级干部、35岁以下副处级干部,锻造源头活水更加充盈的“实干家”队伍。江苏淮安市清江浦区计划5年内分层次培养储备“85后”正科职年轻干部、“90后”副科职年轻干部、“95后”中层正职干部,力争使用上有梯队,选择上有空间。
一些地方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把发现识别优秀年轻干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机制,及时把各领域各方面的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出来。浙江健全优秀年轻干部日常发现补充动态储备机制,提出组织“荐”、常态“访”、平时“考”、实绩“比”、考验“看”、定期“研”等6条途径,持续发现补充“新鲜血液”。云南紧盯优秀年轻干部年度储备目标,以一线蹲点调研、重大专项调研、年度综合调研等为抓手开展动态循环储备,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库,每季度动态更新。安徽铜陵市每半年汇总全市年轻干部的职务变动、培训锻炼、考核奖惩情况,每年开展一次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建立年轻干部基础信息数据库。大连市改变以往“五年选一次、一次用五年”的惯例做法,实行每年滚动发现和动态调整,建立“动态型”专业化年轻干部“储备库”。一些地方拓宽渠道视野,打破身份限制,大力发现党政机关和国企、教育、科研等各领域年轻干部。贵州在机关、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分层分批建立优秀年轻干部资源库,直接掌握各条战线优秀年轻干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畅通“三支队伍”交流渠道,构建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人才进入党政机关交流机制,优化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年龄、专业、来源和经历结构。厦门市海沧区面向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年轻干部开放报名,择优遴选部分年轻干部纳入“海青优才库”。
一些地方把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党内政治生活锻炼贯穿年轻干部培养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年轻干部理论培训和党性教育,确保年轻干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青海依托原子城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基层干部学院等,加强年轻干部政治训练,引导年轻干部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追随者、忠实践行者。江苏成立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把政治理论武装、政治信仰锤炼、政治能力训练、政治文化涵养、政治规矩训导作为基本内容,着力提升年轻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银川市建立“345”初心使命常态化教育机制,组织讲授“四堂党课”5100余次,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福建龙岩市组织年轻干部赴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红色基地现场接受党性教育,邀请老党员为年轻干部上党课、作报告,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代代传。西藏山南市组织学员赴日喀则江孜抗英纪念馆、岗巴县党性教育基地以及山南市廉政教育基地、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等地接受现场教育,帮助中青年干部强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山东济宁市兖州区组织年轻干部到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泗水初心学堂等党性教育基地,以及孟庙、孔子宰中都等政德教育基地现场体悟学习。浙江长兴县依托当地“江南小延安”红色资源,搭建“铁军学堂”干部成长平台,运用周末办班、自主交流、集中座谈等方式,对全县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常态化、周期性、迭代式培养。
一些地方强化年轻干部管理监督措施,把年轻干部置于党组织常态化管理监督之中,引导年轻干部时刻心存敬畏、自重自省,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河北印发《关于从严从实加强年轻干部管理监督的意见》,北京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激励担当作为若干举措》,重庆出台《干部谈心谈话工作实施办法》,对加强年轻干部全方位全过程管理监督提出明确要求。江苏淮安市针对重要岗位和重点关注的年轻干部,专门梳理13个类别96条负面清单,建立分类预警数据库,对存在问题的年轻干部进行提醒函询等。四川乐山市建立七大类148项负面清单和“5+12+N”的三级考核指标体系,纪检、组织、公安、网监等部门联合开展动态监测,引导年轻干部严守规矩。福建柘荣县建立“三色”预警严管“躺平型”年轻干部,“黄色”预警苗头问题,“橙色”预警轻微问题,“红色”预警底线问题。四川遂宁市建立“三严三正”工作体系,针对年轻干部精神“早衰”、享乐“躺平”、“涉网”违纪等苗头倾向,严考评正作风、严交往正政风、严私德正家风,引导年轻干部健康成长。黑龙江庆安县每季度由县委组织部面向年轻干部开展一次集体谈话,对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年轻干部进行个别提醒。甘肃张掖市抓住年轻干部入职、转岗、提拔等关键节点,以廉政谈话、廉政考试、警示教育大会等形式,上好“廉政课”、“警示课”、“纪法课”、“家教课”。浙江龙游县利用法院、看守所、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案例教学、现身说法、旁听庭审等多样化形式开展年轻干部警示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守住做人做事底线,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一些地方着力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观念,结合地方领导班子换届,及时选拔使用政治过硬、历练扎实、实绩突出、廉洁自律的优秀年轻干部。江西以市县换届为契机大力培养选配优秀年轻干部,11个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共配备45岁左右年轻干部48名,100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共配备40岁左右年轻干部516名。贵州大胆使用在重大斗争中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年轻干部,先后有3名贫困县县委书记直接提任市长、8名贫困县县长提任市级党政班子成员。四川结合市(州)班子建设需要,从省直机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选派39名熟悉城建规划、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市(州)党政班子。甘肃有针对性地从省直机关、高校、国有企业选拔19名基本素质好、有专业素养的年轻干部进入市(州)党政班子。武汉市将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条件成熟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2022年以来共选拔45岁左右正局级干部5名,40岁左右副局级干部20名,38岁左右的正处级干部35名,35岁左右的副处级干部85名。新疆阿勒泰地区将29名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知识层次较高和具有相应专业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入县市领导班子。北京市朝阳区抓住换届契机大力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共配备“85后”处级年轻干部41人,其中“90后”6人。
一些地方强化预警监测,经常性分析年轻干部配备情况,搞好需求测算,建立预审机制,把落实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与干部日常调整结合起来,动态实现配备目标。山东制定年轻干部工作督导评估办法,将省直部门单位、省管企业和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等176家单位全部纳入省级督导评估范围,督促各单位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湖南实行优秀年轻干部选配预审制度,年中通报、年底盘点,并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推动各级党组织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常态化配备优秀年轻干部。青海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每批次选配干部提交会议讨论前填写《选拔使用年轻干部预审报备表》,及时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人数、是否达到选拔任用总人数比例要求等情况,对连续三个季度未达到比例要求的地区单位,省委组织部及时预警提醒。上海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领导班子配备指标动态监测系统,实现全市466个市管领导班子配备情况“一键查询、一屏展示、全覆盖监测”。宁波市明确市直单位每批次提任中年轻干部比例不低于一定比例,区(县、市)每批次干部调整中必须要有年轻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对各地各单位配备情况实行“亮灯管理”和定期通报,对未达标的地方单位进行约谈。济南市要求区县党委管理干部和市直单位中层干部集中调整时,年轻干部占比一般不低于一定比例,出台年轻干部配备“红蓝绿”监测预警实施办法,将监测预警指标分为2大类、13项,对未达标但在平均数以上的进行“蓝色预警”,对未达标且低于平均数的进行“红色预警”,推动年轻干部动态配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