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今年3月26日,春意盎然的时节,伴随着大打脱贫攻坚战的号角,三门峡市卢氏县委办秘书科科长张权伟来到该县东明镇东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到两个月,张权伟“新官上任”就烧起了“三把火”,嘿,还都受到了群众欢迎,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东明村位于城乡接合部,辖14个居民组、6个自然村,共有621户2474人,虽说是非贫困村,但人口密集、村情复杂,全村仍有25户贫困户,脱贫攻坚和驻村工作任务并不小。今年37岁的张权伟,虽说长期在县委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但熟知国家各项政策,他认为尽快熟悉村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赢得认可,融入工作。
小小二维码 信息容量大
卢氏县脱贫攻坚“大排查、大整改、补短板、强基础”活动启动后,针对村里人多事多和非贫困户基数大、问题多的现状,张权伟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全面普查、摸透家底。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专长,尝试建立东明村民情大数据库,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填表、群众得实惠。于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民生难题,他白天和村组干部入户调查,晚上汇总整理、录入信息,为每一个贫困户定制了一个“二维码”。村“两委”还和贫困户签订保密协议,保护个人隐私。目前,该村所有贫困户已实现“一户一码”。张权伟还把贫困户专属的“二维码”张贴在其家里显眼地方,这个“二维码”一扫,贫困户的各种信息、享受的各种政策,脱贫攻坚的惠农政策、各种通知、工作要求是应有尽有,村里25户贫困户20户有智能手机,都学会了使用;剩余5户智障或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兜底户”,由邻居或组长帮助解读和使用。
5月14日,东明村贫困群众冯邦卢拿起手机一扫自己的二维码,基础信息、“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结对帮扶、就业培训、招聘用工等内容一目了然。他高兴地说:“这叫与时俱进!脱贫也要用上这高科技,就是效率高!随时能看,看得还清,记得还牢。我村新来的这张书记,不简单哩!”镇扶贫办的同志说,今年5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公告》,要求发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作用,每年填报一次数据,让基层干部腾出时间抓落实;东明村第一书记张权伟的办法还真有借鉴推广意义,这叫做:“一户一码码上晓,一年只填一次表。”
目前,村里非唯一住房户及其他群众正在完善建立二维码。
危房全改造 实事办得好
东明镇紧邻城区,三淅高速、209国道、322省道在这里交汇,发展“三产”有优势,一部分头脑活络的群众富率先致富盖起了漂亮的新房,但是由于人多地少,加上近年来各种建设征用了土地,少部分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却生活困难,特别是房屋年久失修,甚至成为危房。张权伟入村后,按照县里“危房清零行动”要求,以解决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为突破口,尽可能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他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对照15套民情大数据中的问题台账,组织村组干部分片包组,逐一入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以住房问题为重点,逐项排查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个月的全面排查,全村鉴定安全房屋596座、非唯一住房44座。同时一户一策,实施危房改造9户,目前已建成入住2户、主体完工2户、封顶2户、动工1户,剩余两户即将动工。一户多宅危旧房屋拆除23户。另外,为符合条件的10人办理了残疾证,落实了相关待遇;统计、排查出123例疑似慢性病,正在逐一鉴定。
绘起文化墙 精神添力量
东明村群众贫富差距相对较大,一些扶富起来的群众“小富即安”,发展动力不足;有的自己住新房,老人居住条件简陋、孝心不够;还有的自怨自艾,缺乏内生动力。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张权伟组织在村里4条主干道两侧绘起了文化墙。
“幸福不会天上来、撸起袖子加油干;自强自立大家帮、生活才会有希望;父母养我我敬老、不让父母吃低保;人间至德忠和孝、世间大美信与诚;红白喜事勤俭办、铺张浪费不划算……”走进东明村,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话语映入眼帘,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引人驻足。“这些都是大实话,大家过来过去都看看,时间长了就记住了,也慢慢照着做。”该村群众张吉庆说,脱贫不仅要有钱花还要有品行,每个人都得向上向善,物质上要脱贫,精神上也要脱贫,这样才能算真脱贫。村党支部书记张平仓说:“第一书记张权伟和和我们一起启动实施‘两袋计划’,也就是富脑袋和富口袋相结合,向上向善讲文明,守法明理重诚信,再就是自强自立、奋力脱贫。”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东明村,如何在服务城市建设中加快自身发展,特别是解决好最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帮助早日脱贫致富,张权伟感到任重道远。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下一步,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为东明村发展服务,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建功立业。”张权伟说。(河南经济报记者 丁光展 见习记者 王盾 通讯员 张爱军 高长军)
(来源:河南经济报)
本期编辑:张宇 许兰
投稿邮箱:lsxzcbxxbs@163.com